前几天在用 RSS.app 配置了 Telegram Channel,现在可以在 StrawberryDisco 的 Telegram Channel 看到博客的更新了。
适逢外婆生日,想起前几天看到的 CES 上出现的养老机器人公司 Intuition Robotics,我们这一代老了会怎么样呢?
最近很明显的一股感受是对工具祛魅,很多问题的解决或者说实现更重要的是逻辑和方法,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工具。学习AI也是,重要的可能不是模型或者是 prompting 的技巧,而是我们希望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。选择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,比如吴恩达在 Newsletter 里说的给小朋友打印复习卡片,又或者是在小红书看到有人摆摊在做 ai 艺术生成照相馆。
AIGC 工具就像是一个放大镜,放大你的认知、审美……是利刃,也是照妖镜。
一些待办
- 最近开始重新学习 Unity3D
- 今天在开始写作之前尝试解决 AstroPaper 每次更新都要手动填写 pubDatetime 的问题。参考了 https://github.com/satnaing/astro-paper/pull/211 但貌似还没有解决。
- 体验 YouMind 7 天 free trial
- 体验 即梦AI
一些分享
-
艺术家:石田彻野
-
SZA 退休:很喜欢的 R&B 歌手 SZA 决定在做完两张儿童专辑之后退圈务农,所谓的 Love & Peace 最佳实践。
-
重量≈250亿部iPhone,AI也需“排泄”废弃物:继之前看到新能源汽车电池报废处理的问题之后又看到这篇文章。技术加速主义除了能源问题还有环保问题,我们真的可以忽略我们所处的环境吗?
-
Day of AI:一直对编程的普及有兴趣,“AI is for everyone.“也许从 K12 的项目中也能找到让更多女性加入编程的方法。
-
独立开发有可能是一场基于伪需求的自嗨: “全新是方法,产品是需求。 梁宁在《真需求》里面讲到逛超市的例子: 从一个又一个巨大的货架前走过,每个货架上都满坑满谷地堆着待售的商品。你从它们面前走过,大多数都懒得看一眼;偶尔你会辄起某件看看,又把它放回货架。这些被你无视的产品,被你嗤之以鼻的货物,承蒙你多看一眼又最终去弃的东西,都是某个团队呕心沥血的成果,寄托着某个因队热切的梦想。”